老年人的脆性骨折一定要注意
老年脆性骨折危害有多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骨含量逐渐流失,骨强度逐渐降低,即骨质疏松。人体骨量一般在35岁时达到最高峰,之后便逐年降低,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有些绝经后妇女最高每年丢失骨量3%~5%,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65岁以上老人髋部脆性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为30%左右,也就是每10个人中,有3个活不到一年,另外的7位患者中,一般只有3位可以恢复接近正常的行走,另外4位跛足行走的老人中,两位可以拄拐自己走,两位需要有人在身边扶持帮忙才能维持日常生活。老年人脆性骨折不容小觑。
老人一旦遭受脆性骨折,今后再次骨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根据国际骨测量学会统计,遭受过一次椎体骨折的老人,再次椎体骨折的可能性,就比没有骨折过的老人高4倍。同样,髋部骨折过的病人另一侧髋部再骨折的可能性增加到3倍。
老年人脆性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和腰椎骨折,其治疗相当复杂:若采取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不仅生活不便,还容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压疮和血栓等并发症。若采取手术治疗,则可尽快恢复功能,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但是由于老年人基础伴发疾病多并且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术中麻醉风险较大,术后内固定物容易发生松动,并发症很多。因此,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较年轻人骨折治疗更加困难,效果也更不理想。
但是从专业人士的眼光看,老年下肢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应该尽量冒险手术,以避免长期卧床引发的其他风险,这些久卧病床引发的风险往往也是致命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要获得手术的益处,避免手术的危险,需要患者同家属和主管医师充分沟通后慎重决定。
老年人预防跌倒很重要
不幸发生脆性骨折的老人,在医院接受恰当的治疗和随访后,应注意通过营养、药物加锻炼等手段,防止再次骨折。预防骨质疏松症是所有老年人必须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上一代亲属患有骨质疏松症或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更需要关注和预防。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95%以上的髋部骨折由跌倒引起,这意味着不跌倒将会避免95%以上髋部骨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上升,跌倒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导致老年人容易跌倒的主要原因是肌肉减少以及神经系统控制能力下降,这使得老年人步伐速度慢、步幅短、抬不高,从而行不稳、易跌倒。老年人除了骨量的流失,人体肌肉也在不断减少。人类25~35岁肌肉就开始退化,中年之后退化速度加快,而且上肢比下肢退化得更快。到80岁的时候,大多数人损失了30%的肌肉。肌肉减少导致老年人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难以马上通过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来找到新的身体平衡,从而导致跌倒。
此外,防止老年人跌倒还有以下要诀:久坐后站起时,应缓慢站起并扶稳扶手,避免体位改变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按时服药,密切监测,定期随诊;室内地板应保持干燥,用大片防滑地毯替代小面积的垫子,灯具足够明亮;室内要有通畅的行走空间,电线靠边、桌椅居中放置,墙边过道都加扶手;卫生间过道宜设置感应开关,晚间不用开灯就有充分照明;卫生间内马桶和淋浴区周围全设置扶手,必要时去掉门槛;雨雪天尽量少出门,避免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