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常见病——血脂异常
说到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很多人都知道它们是常见的慢性病,就连李克强总理都特别强调要重点防治。
但是,血脂异常,圈内俗称的“三高”之一,却被大众忽视。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不认为它是一种病。心想:不就是化验单上胆固醇高一点吗,甘油三酯高一点吗,有什么了不起。
事实上,血脂异常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早就写入了本科医学专业的教科书《内科学》。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4.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1%;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血脂异常将导致2010年-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起。
血脂异常还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目前业内高度关注血脂异常的防治。
血脂异常之所以被大众忽视,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血脂异常的认识时间较短,宣传普及不够
人们认识到高血压和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认识到血脂异常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1733年从首次测量动物血压开始,揭开了人类认识血压的历史。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制成了袖带血压计,可以测量动脉的收缩压。俄国医生尼古拉柯洛特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测血压时,加上了听诊器。这一改进使血压测量飞跃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血压测量的基本方法。
从此,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进入到快车道。近60年人类对高血压的认识,更是上到一个新的高度。1957年,Framingham研究明确界定了高血压的具体数值。虽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不断变化,但是,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却深入人心。
糖尿病更不是现代病,我国数千年前就对糖尿病有了认识,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在古典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中,曾描述消渴病的特点为多饮、多尿。1922年胰岛素的问世,揭开了糖尿病的治疗史。随着医学科学的普及,糖尿病的危害也妇孺皆知。
而人们认识到血脂异常对健康的危害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我国第一次制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是在1997年。由于认识时间相对较短,宣传普及不够,是人们对血脂异常的危害忽视的原因之一。
2.疾病命名带来的歧义
说到糖尿病,有一个“病”字;说到高血压病,也有一个“病”。而血脂异常,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就是“异常”,还没有到疾病的程度。这种歧义也带来大家对血脂异常的不重视。临床上问到既往史,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人往往会明确告诉你有或没有,但问到血脂异常,病人大多都回答不知道,没有检查过。
3.测量复杂
高血压的诊断工具不仅简单,而且普及,许多家庭都有血压计。
糖尿病的诊断也比较简单,检测血糖就可以了。不管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只要测量血糖就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血脂异常就不同了。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医院检查的血脂项目至少包括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多数医院还要检查ApoA,ApoB,LPa等。随着人们对血脂认识的提高,血脂的检查项目会越来越多。
通常说的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因此,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
由于血脂成分复杂,检测难度加大,费用较高,导致诊断困难,这也是不易普及的一个原因。
血脂异常虽然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危害巨大。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或TC 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 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 的发病及死亡危险。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 增高或HDL-C 降低与ASCVD 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积极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 防控,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宣传相关知识,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
图文均转载于高月琴大夫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还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