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疑难病例学习:多模态影像诊断在肿瘤鉴别中的价值
在医学领域,影像科如同临床医生的“火眼金睛”,能透过复杂的影像资料洞察疾病的真相。3月20日,影像科每月一次的疑难病例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开展,本次聚焦于原发肺癌转移肾上腺瘤、骨盆左侧髂骨骨区细胞瘤以及罕见的跟骨软骨瘤病例,通过对X光片、CT、MR等影像资料的深入分析,旨在提升科室成员对疑难病症的影像诊断能力。
此次学习由放射科原森主任支持,常会林主任作为本次学习的主讲人,核磁室副主任郑宏宇,CT室副主任邓艳国,放射科医生梁丕忠、郭俊、赵海鹰,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拉开了多模态影像诊断在肿瘤鉴别中的价值的序幕。
在原发肺癌转移肾上腺瘤的病例分析中,常主任指出,肺癌发展到晚期,约有20%的患者会出现肾及肾上腺转移。从影像资料上看,肺部原发病灶在CT上多呈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阴影,边缘伴有毛刺、分叶、土豆等特征;转移至肾上腺的肿瘤,在增强CT下,可清晰显示肾上腺区的异常强化灶。医生们围绕如何精准判断转移瘤的性质展开讨论,有的医生提出结合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能提高诊断准确性;还有医生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类似病例,强调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是否出现背部和腹部疼痛、肾上腺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症状,因为这些表现可能与肿瘤转移至肾上腺有关。
骨盆左侧髂骨骨区细胞瘤的病例讨论同样热烈。X光片上,髂骨的骨质破坏情况初步展现;CT和MR则进一步清晰地呈现了肿瘤的范围、软组织侵犯程度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有医生提出,对于骨区细胞瘤,需要与其他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进行鉴别诊断,这不仅要依据影像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等因素。例如,青少年患者的骨肿瘤,骨肉瘤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成年人的骨盆肿瘤,需要考虑转移瘤等多种可能。
罕见的跟骨软骨瘤病例让大家对这种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跟骨软骨瘤在X光片上表现为跟骨内的低密度影,边界可能清晰或模糊,有时可见钙化灶;MR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软组织成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以及有无侵袭。由于跟骨软骨瘤较为少见,医生们积极分享自己查阅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探讨如何避免误诊。比如,跟骨软骨瘤有时需要与跟骨囊肿、骨结核等疾病相鉴别,通过对比影像上的细微差别,如囊肿一般为均匀的低密度影,无软组织成分;骨结核则可能伴有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特征,从而做出准确诊断。
在热烈的讨论环节,年轻医生们积极提问,将自己在影像分析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提出;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则耐心解答,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分享独到的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融合,为解决复杂病例提供了更多思路。
此次疑难病例学习,不仅加深了影像科医生对各类复杂病症的认识和理解,更促进了科室成员间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在未来的工作中,影像科将继续定期开展此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可靠的影像支持,助力患者的康复之路 。
供稿:原森
图片提供:原森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宣传科宣